|【中国区】官网
无论你走的多远
都走不出我的心
就好像黄昏时刻的树影
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
——引言
11月10日,伴着淅沥的微雨和簌簌的落叶,中国传媒大学在满目秋光中迎来了六十五周年校庆日及2019年校友返校日。众多已成为各行各业佼佼者的校友们从五湖四海相约而来,同返母校。校友们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成就斐然,始终不变的是那颗热爱母校、炙热滚烫的赤子之心。
秋雨后重新放晴的校园景象
上午10点,“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校友代表座谈会”在图书馆圆形报告厅隆重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申、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携校党委常委班子与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各个专业的近150位校友代表们共同交流座谈,座谈会由陈文申书记主持,校友们怀着对母校的热忱,对传媒的热爱,在此畅想未来,交流共进。
座谈会现场全貌
座谈会伊始,陈文申书记首先代表学校欢迎在座的所有校友回到母校、回到家中。陈书记表示学校知道广大校友一直心系母校,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和帮助母校的发展,他向校友们表达了学校的感谢。
校党委陈文申书记欢迎各位校友回校
在陈文申书记简要的开场之后,廖祥忠校长致欢迎词并向各位校友介绍我校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规划。廖校长首先向曹璐先生为代表的几代中传人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校友们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达了感谢。在介绍学校发展情况时,他重点介绍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燃社会路改造,海南国际国际教育合作办学”在内的学校发展总体思路。同时,他表示学校紧跟时代脉搏,顺应社会变革,前一段时间进行了大幅度的机构改革和人事人才改革,目的就是要使学校的整个管理没有空白点,培养锻造更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教师队伍。廖校长还向各位校友介绍到,为了加强人才的培育,学校在契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情况下,将重点培养六种人才: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新闻传播人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媒体创造者;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数字创意人才;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经管人才;智能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融合跨界能力的高端传媒性人才和密切跟踪行业大发展能够进行理论创新的研究者。最后,廖祥忠校长代表学校对在座的所有校友送出了祝福:希望所有校友日后都能“出门骄傲,进校温暖”。
廖祥忠校长致欢迎词
曹璐教授在座谈会现场
翻阅学校新版宣传画册
在发言交流环节,首先发言的是来自播音专业的三位校友代表,他们字字句句中无不透露出对学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同时,针对母校及行业的未来发展,她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1996级播音系校友徐春妮建议道,“希望让校友有机会回学校听课,有提高机会,希望和老师同学共同就研究成果开策划会共享会,做深入沟通想法。”2004级播音系校友李杨薇也提到,“希望校友参与发展建设,包括课程项目等机会,得到老师指点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1997级播音系校友王潇感慨到自己将母校视作“点亮心灯的神奇地方”,经过在母校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工作,她也在不断思考“当人们不看传统媒体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同样的,当人们不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怎么办?什么东西流传到至今是不死的,能够活下去?学了表达技巧,我们怎样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故事的人?”她认为“在短视频时代,任何人都会使用工具瞬间传播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又是机会又是挑战。在座校友们,希望我们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见证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并将其变成机遇。”
在代表广播行业从业者的三位校友代表发言之后,来自电视相关专业的校友代表们也进行了发言。1983级电视编辑专业校友闫东讲述了自己对纪录片的见解,他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灵魂与思想,创造力与原创性,并现场向向陈文申书记及廖祥忠校长赠送了的他本人的纪录片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留作纪念。1982级电视新闻专业校友张步兵、1992级电视学院电视新闻系校友韦翔东随后也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分享了有关如何适应市场发展培养人才的独到见解,提到应用式人才与跨界人才的趋势,他们都强调“实用性人才是优势,是行业需求”,同时也赞叹道学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上针对实战性人才培养的战略经过行业市场的检验是卓有成效的,表示若是母校需要,他们可以随时回母校和师弟师妹们分享实战经验。
校友闫东向陈文申书记及廖祥忠校长
赠送导演的纪录片作品
《我们走在大路上》
同时,新闻学院的校友代表们也踊跃参与了交流。1998级新闻系校友于蕾对此次重返母校感到非常激动,希望日后和广大校友们也能有机会再次回到母校。1997级新闻系校友李智勇在座谈会上谈及学校对自己的影响,其中强调了学校的培养教会自己坚守“守正”的品质,更赋予了自己过人的本领和能力。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的我校1979级新闻系校友赵忠颖也忍不住表达了对母校的骄傲之情,她否定了以往对中传学子“上手快,后劲不足”的评价,认为中传的学子们“上手快,后劲也足”,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会场内频频爆发出掌声,活动气氛也更趋热烈和活跃。与此同时2016级新闻学博士校友夏吉宣表示传媒人应有国际化的视野,使我们的新闻内容具有理论支持,从而获得话语权。他希望今后能把中国的一些宣传的框架性理论和西方的传播学相结合,推出一个适应全球化的新闻学,从而形成中国化的特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传播理论。
紧随其后的发言中,2005级戏文专业校友吕峥说道,“希望教育点燃每个人的自信之光,祝愿母校在未来获得更好地发展。”2004级新闻系校友周箫更是表达了对“中国的原创内容有一天能成为世界通俗语言”强烈的期望和信心,并强调了高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他说道:“无论创业不创业,都是广院的孩子,我们都在讲好听的故事,我们是中国传媒的希望。”曾任两年齐越朗诵艺术节总导演的2002级播音系校友杨硕以创业校友的身份发表了感言 “创业人都是九死一生的”,但在为母校服务、回馈母校时,定当义不容辞,助力母校发展。199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校友张蕾在对未来的希冀中,希望广大影视行业的从业校友们都能“写有广院精神的热血的、昂扬的、理想主义的东西”。2005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友赵霁就国内动画行业的高速发展发表了感言,“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进步,也是中国动画人努力的成果,现在CG电影是讲究技术化的东西,正在和国外的学校交流开拓视野,和国外技术融合起来。”
会议时间有限,校友们的热情不竭。随后包括李丽娜、何佳、1988级电视编辑专业校友杨文军、1983级管理专业校友袁小平等在内的众多校友代表进行了发言。杨文军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学校能成为校友们的眼睛和平台。而袁小平则表示他希望他所在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能成为母校的“试验田”,成为一线纠错的地方,发展成为为中央主流媒体提供服务的平台。
座谈会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校友们积极发言、踊跃献策,就高校人才培养、校园建设、传媒行业现状及校友工作发展等多个话题发表看法,校友们和谐探讨,热情交流。
校友袁小平、杨文军发言
会议最后,校党委陈文申书记总结讲话,他表示自己越来越为校友而自豪,因中传而骄傲,也非常感谢校友们的宝贵建议,将把来自校友的建议作为未来相关工作的改进方向,“即行即改”,加快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校友本身与母校的荣誉是交相呼应、相得益彰、荣辱与共的,期望校友都能因母校而骄傲。同时提及校史馆记录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承载着校友们对于母校的深厚情感,他建议校友们回到母校之际可以到校史馆看看。
陈文申书记总结讲话
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份独家的记忆。校领导与校友代表共同前往北苑餐厅一同就餐,共同回味广院肉饼、明月肉等学校传统饮食品牌,2019年校友代表座谈会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校歌里唱响的、传颂的是代代传承的品德之光,校园内每一寸土地承载的均是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六十五年风雨,六十五载春秋。从北京广播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它用宽容的臂膀和胸怀滋养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白杨们在这里发芽、在这里成长为参天大树,更成为了祖国不可或缺的时代栋梁。何其幸运,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共同学习成长,也愿广大校友们都能“出门骄傲,进校温暖”。
中国传媒大学
2019年校友代表座谈会
现场图片合集
(扫描二维码,观看活动图片集锦)